关键能力:初中物理课堂实施的使然
—— 南京市江北新区初中物理研训活动侧记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因此,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必然从关键能力培育入手。基于这样的思考南京江北新区于2017年12月29日在第29中天润城分校举办了主题为“指向关键能力的课堂教学研训”活动。
本次研训活动由三个部分构成:课堂教学与观察、专题讲座、经验分享。
在课堂教学与观察环节:第29中学天润城分校赵亚琴老师、南京市旭东中学钱宏伟老师分别就《磁体与磁场》;第29中学天润城分校居晶华老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中居爱丽老师分别就《物体的质量》为全共区老师开设了教学公开课,提供研究样本。
第29中学天润城分校赵亚琴老师通过改变小磁针位置观察其指向的变化,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感受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分布.让学生通过现象去认识磁场。磁场、磁感线教学相对比较抽象,磁场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同时利实物展台,巧设提问,使学生的观察方向化.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利用多媒体将现象重复,组合;学生类比理解很快明确各种情况下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并用磁感应线来描述。
南京市旭东中学钱宏伟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被磁铁吸引的铁钉又掉了”引入磁的知识教学,进而让学生认识磁体与磁场。教学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磁性、磁场的基本性质,理解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通学生活动“用小磁针靠近条形磁体”来认识磁体周围的磁场,经过探索认识到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都有固定的方向,不同位置的磁场方向一般是不同的。人们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并学会描述磁场。
第29中学天润城分校居晶华老师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质量的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学会测量质量并能辨别在使用天平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并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巩固训练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化提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中居爱丽老师课堂教学围绕“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实施,教学重点是质量的测量,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意义,所以从讲解天平的原理,测量的意义来让学生真正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同时这样的方法渗透到他以后对其他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托盘天平有两个思想,一是平衡,二是比较,从一开始用尺子比较两个橘子的质量,就渗透这两种思想,用三角块和正方块的意义是解决刀口问题,同时突出平衡螺母的作用,通过调节克服三角块不能解决的平衡问题。之后比较橘子的质量是硬币质量的多少倍,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的意义,由来,原来,单位并没有想象种的那么神秘,仅仅是一个公认的,人为规定的标准,中间也有比较的思想在里面。用杠杆和砝码测量橘子的质量,主要是让学生首先学会使用砝码,其次理解游码的意义,作用,并非茫然地接受。初二的学生按照现有的认知水平,足以自己读懂说明书,去操作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而之前又明白了每一个部件的作用,故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测量。在备课的过程种,萌发了这样的想法,固体,液体的质量可以测量,那气体的质量呢?考虑到篮球内的气体放掉后,体积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所以从比较篮球放气前后的质量的变化,可知气体也有质量。
在专题讲座环节:南京市第29中学天润城分校杨华军校长做了题为《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杨华军校长指出,学科关键能力应该是学科独有的,即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难以模仿的,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支撑学科过去、现在和未来,深深地打上了特定学科的烙印,彰显学科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物理学科关键能力是“实验探究能力”。从当前物理教学现实来看,“物理实验”正走向迷失。以模拟演示实验或实验录像代替真实实验、实验成了“稀有的教学资源”、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真实的实验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替代的。真实的实验不是理想化,要受很多因素制约。存在物理课堂“科学探究”形式化的倾向:学生事先已经知道了探究的答案,所要做的仅仅是去得出实验结论;在老师的牵引下,拼凑些数据,不动手、不思考,游离于探究体系之外;.老师为了追求“传授知识的高效”,缺少耐心的等待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慢慢被抹杀掉了。似乎有“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的思潮。因此,实验探究能力成为关键能力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物理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经验分享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参与研训的教师就两节课和专题讲座进行沙龙式思想碰撞;二是参与教师以文字形式将经验写成文稿进行交流。教师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要重点突出,开头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生活中的概念,要给与清晰的解释。同时,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仅仅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来认识错误的原因,例如,对天平使用中出现错误,要通过实验过程来纠正,而不作出规定,教学中少讲规定,多让学生自主建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测量身边的物体的质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键能力的培训要关注实验探究与科学思维两个方面。发展。在课堂开始,学生学习完质量的概念之后,居爱丽老师通过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句子质量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平衡”的思想,通过巧妙提问、实验展示帮助学生建构天平的构造和质量单位的意义。整节课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特别是实验演示得当,要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