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
活动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学科频道>中学物理>活动报道>详细内容

同课异构促成长 演绎精彩共发展
—— 江北新区、栖霞区高中物理市级联片教研侧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7 16:21: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给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2018年12月21日,栖霞区与江北新区联合物理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市栖霞中学举行。本次研讨活动分高一高二两个小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互动交流、专家点评三个环节进行。

a871a22982f845b391d7d7383b8b1342.jpg

    高一年级,来自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顺老师和南京市栖霞中学张锦洲两位老师就《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同课异构”。

    王顺老师从学生拔河游戏引入新课,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热情。王老师通过列举大量学生生活实例和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火箭升空动力来源、小胖和小瘦的故事以及拔河比赛的输赢奥秘分析三个联系生活的实例分析,引领学生综合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物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

    张锦洲老师从唐代骆宾王的《咏鹅》中“红掌拨清波”一句出发,引导学生 分析红掌和清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回顾已有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建立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朴素的物理观念。通过分类列举弹力、摩擦力以及引力之间作用都是相互的,一方面揭示力作用的相互性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征:异体、同性与反向。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总结牛顿第三定律。

    高二年级,来自栖霞中学的赵威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的吴爱俊老师进行《圆周运动专题复习》同课异构。

    栖霞中学的赵威老师的课堂以“水流星”小活动开头,着重解决了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囊括了所有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模型,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对应的动力学方程。为了突破难点,赵威老师精心制作了绳球模型最高点速度过小不能完成圆周运动的慢动作视频,自制小教具,把杆球模型最高点原本不能直接看见的受力情况用听声音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让学生有了更直观认知,有效地降低了理解难度。

    扬子中学吴爱俊老师从考点分析入手,紧扣考纲要求,借助于“考点热身”诊断学生的情况,系统地分析了圆周运动中运动分析与受力分析,明确了圆周运动中合力与向心力的供需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系列模型中的动力学方程,涵盖了水平面和竖直平面内的各种圆周运动,用自制的小教具动态地演示了三种供需情况下小球的近心、圆周和离心运动,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圆周运动的受力、运动分析问题。

    互动交流和专家点评环节,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解从两位老师教学过程的把我,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理念的体现,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智慧交流。整个上午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收获满满。正如哲人萧伯纳所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就有两个思想。

bb0eaa8f5df34478b61c66aca0db02fc.jpg

通讯员  王永胜(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