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创新实验大赛 悟实验教学规律
—— 史献计工作室及工作坊、孙留桥工作室专题学习侧记
2018年12月12日下午,虽然北风凛冽、天寒料峭,但也挡不住江北新区物理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为进一步推进本学年“凸显实验过程促进物理思维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提升工作室、工作坊学员物理实验设计水平和能力,南京江北新区史献计工作室及工作坊、孙留桥工作室部分学员以及特邀代表等十余人在江北新区史献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史献计教授的带领下从南京出发历经三个半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到江苏省高邮市汪曾褀学校,观摩学习“江苏省2018年初中物理实验创新评比暨实验教学专题研讨会”。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凸显实验过程促进物理思维发展”,老师们在学术交流、思维碰撞中吸收教学智慧。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自制教具展览,实验教学说课比赛,展示课,优秀自制实验教具汇报展示专家现场点评以及专家报告。报到后的第二天早上,名师工作室学员们一早冒着严寒步行四十多分钟在活动开始之前到达汪曾祺学校,迫不及待的投入到学习中,观摩讨论各个市区参赛的自制教具作品的创意,与参赛选手交流制作细节,与其他学习的老师交流心得感受。
例如,上方左图这个自制浮沉子,很多老师都带领学生制作过,常规的做法是用小瓶子比如小药瓶装水放入瓶中,放水多了小药瓶不会浮起来,直接下沉;水放少了捏瓶子的时候现象非常不明显,对于力气小的女生还是比较困难的,此处改进以后,用一根回形针固定底部,只要多剪几次就比较方便的能控制浮沉子的上符合下沉,很容易模仿,拿来就用。再比如右图的流速大压强小演示仪,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精密测量仪器,设计者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饮料瓶,由于饮料瓶一边粗一边细,当有气体吹过时候A、B截面的流速不同,压强也就不同,怎样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呢?设计者很有心的利用液体压强计中的U型管,利用液柱的上升高度不同间接显示上方流体压强的大小,现象明显,直观性强。
大量精美的原创自制教具让学员们十分兴奋,不停的学习,拍照,吸收。紧接着进行的实验说课比赛更是给学员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器材在本节课中什么时候拿出来更好?这个问题怎样设问更有针对性?为什么需要这个问题?目的是什么?原来这节实验课还可以这样上?一个个新的创意不停的刺激着学员们的思维,影响着学员们的认识,每个人都从参赛选手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一位选手教授光的颜色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验不同颜色大小的气球,为了最终成功,扎破了几百个不同颜色的气球。另一位选手通过大量实践从网络上购买聚焦光源和亚克力材料得到了较为均匀的红绿蓝三色光,能够有效的进行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解决了一个困扰老师们的难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物体当不同色光照射以后的结果,他还购置了单向透光材料,演示实验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在进行自制教具展演的时候,最让我们惊讶的是两位老师的创意,一位老师将一块条形磁体放入装满不明胶状液体混有铁粉的瓶中之后立刻出现了立体的磁感线分布,非常直观,比我们以前用购买的教具好很多,现象也明显。第二位是一位选手利用一个暗箱制作的器材较好的融合了平面镜成像,魔盒,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特点等一系列光学实验,极大的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实验的困难。瓶瓶罐罐做实验,至今依然绽放着巨大的魅力。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通过这次学习观摩活动,学员们认识到物理是实验的科学,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教师得先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以致用,大力开发低沉本生活化的小实验,小制作,自制教具,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过程,感悟实验思维。基于学科本质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物理学科的知识是学生活动的载体,而不是终极目标。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之能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物质世界。课堂上要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让学生共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观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基于学科本质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探究活动真正的发生!
通讯员 张兴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