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教融合 以研促教
——记初中数学十四五市级课题研究活动
2021年10月26日,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尽精微:基于学习目标分解与达成的初中数学课例研究》的市级课题顺利开题。特级教师殷少来、南京师范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刘密贵教师、课题负责人邵学森、吴丹丹,全体课题组成员和江北新区各校数学老师代表在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分为五个流程:
流程一,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数学教师陈彩霞和八年级数学教师陈璐分别为我们带来了依托“目标分解与达成”的展示课,体现了“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两位教师对各自的课题分级解构,层层剖析,逐点攻破重难点。
流程二,南京明道中学李慧老师和南京师范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刘密贵老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依托“探究环节目标分解与达成”的展示课。在面对教师给出一个新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研究经验,从横向、纵向等方面通过类比、联想、特殊化、一般化等活动,形成问题的研究思路、找到研究方法,通过有逻辑的开展研究,得出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流程三,殷艳老师和殷少来老师对4节课进行点评。殷艳老师基于“三个理解”对两节《从问题到方程》课进行了点评,分别是:(1)高位理解数学,突显方程本质,架设从“问题”到“方程”的桥梁;(2)充分理解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3)深刻理解教学,承上启下,统领全章,准确定位。基于“三个理解”,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做好两个过渡:一个是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另一个是从“问题”到“方程”的过渡,突出“到”的建模过程。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其他问题,譬如:设未知数可以间接设、也可以直接设;应用题中往往有两个相等关系,一个用来设未知数表示数量,另一个用来列方程……不必急于在这节课学习,也难以在这节课弄清楚,这些问题可在本章的后面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有序呈现。所以,两位老师对于本节课的目标分解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流程四,课题主持人吴丹丹老师进行课题汇报,阐述了该课题的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数学的育人功能和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课堂环节的操作落实。首先,吴丹丹老师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环节的操作落实应该建立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和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其次,吴丹丹老师总结了三种将目标分解在探究环节的上课模式,分别是:类比探究、阶梯探究和综合探究。最后,吴丹丹老师介绍本课题主要围绕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具体课例为载体,研究如何基于学情,以学定教,从双基水平、问题解决、学科思维等层面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为若干个下位目标,使得学习目标梯度更合理、陈述更具体、指向更明确、操作更可行,教学环节与子目标相对应的教学设计更适应学情,精细、务实的课堂操作有利于分层推进、分步达标,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
流程五,课题主持人邵学森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接下来课题工作进行进一步安排。他肯定了课题组成员为本次课题做出的尝试与努力,表示相信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必能高质量完成此课题,此课题也必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老师们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热情,促进教学高层次、高品位的发展。
本次开题报告干货满满,课题组成员们更加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课题研究坚定了信心。课题研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既能促进学科质量提升,又适合不同学校学情的教学模式,从而增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撰稿: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徐金楠 审核:教育发展中心-邵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