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直观教学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2023年3月14日,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举办了以“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名师讲座和专家点评研讨等环节,共同探索《新课标》下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渗透。
浦口外国语学校的潘黎黎、叶金英和魏子涵三位教师围绕“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这个重要概念,分别向全区初中生物教师展示了三节体验感突出、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潘黎黎老师的《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课以心脏二尖瓣手术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思考讨论,了解心脏各腔室以及与血管连接情况。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引导探究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的奥秘。课堂中采用实物猪心作为观察对象,便于学生切实观察、体验、思考和探索,使得课堂真实有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叶金英老师的《血液与血型(第一课时)》一课以探究血液的组成成分为主线,通过显微镜观察,自主学习先辨认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其次在补充资料的铺垫下了解血浆的成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将真实的血常规化验单展现给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联系生活。魏子涵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血液与血型(第二课时)》,在血库告急的情境下,组织学生体验血型鉴定的过程,巧妙地使用化学试剂呈现血液凝集的现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卡片模型的代表涵义,从而组织小组合作利用卡片模型探索安全输血的原则。在学生拼图试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异型输血的规律。课堂活动丰富精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课后,育英二外的郭荣辉老师提出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学生演绎能力的5点提升建议。他指出:“‘多开展直观教学,提升举例描述生物学概念的能力’在三位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潘老师的课堂中采用实物猪心,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小组合作高效有序地观察。叶老师的课堂中血液分层实验视频和显微镜观察。又如魏老师精心设计的血型鉴定和模拟四种血型的卡片都非常直观,效果远超视频。”。他认为,直观教学、超级分类、探究实验、实际应用,综合拓展题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演绎能力。
最后,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生物学科(兼职)研训员张宜萍老师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了三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四精”:课件精美,活动精巧,思维精进,精心育人。通过此次活动,老师们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有了更深的领悟,更加坚定了新课标下深化课堂改革的决心。(撰稿:陈香 审核:潘黎黎 摄影:周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