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教研之帆 启教学之航
体现“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的研究”,3月26日上午区高中化学研训活动在南京大厂高级中学如期举行。大厂高级中学的陈颖、张琳、詹琦和十四中学的钱洁四位老师在大厂高级中学各开设了一节研究课。
大厂高级中学的陈颖、张琳两位老师在高一年级进行的示范课题分别是:《化学反应与热能》(必修二)、《化学反应与电能》(必修二)。陈颖老师以“暖宝宝”原理情景入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再通过亲手实验感知反应的放热、吸热;继而导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十四中学武明老师在课后高度评价陈颖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驾驭能力强,有大师风范,整节课的亮点是对两个实验的改进: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改在一密封塑料袋中用手摩擦促使其反应进行,防止产生氨气污染空气,同时手能感受到“冰凉”;用磁铁之间的斥、吸形象感受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最后用近20年全球用电量变化体现中国国力之强大,鼓励学生为“新能源”开发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结束整节课,显得韵味悠长。张琳老师用自制电池音乐贺卡情景导入,以问题设置,层层剥茧揭示原电池原理,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充分体现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学科”特点,学生在融融氛围中感知化学的无穷魅力。可见张琳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的把握之深刻精切、备课准备之用心。
大厂高级中学的詹琦和十四中学的钱洁两位老师在高二的示范课题分别是:《苯的结构与性质》(选修三)、《基于STSE视域下乙烯的生产和应用探究》(选修三)。詹琦老师以实物、模型展示苯直接进入苯的结构探究,通过实验数据、核磁共振氢谱等证据推理,得出苯的分子式;结合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溴的四氯化碳作用实验,及碳碳单键、双键键长数据;“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历史故事,加之苯的π键形成视频,帮助学生建构成苯的结构模型。结构决定性质,再通过视频及PPT展示:苯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整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钱洁老师以图片“大江大河剧照和拍摄取景地”宁波镇海炼化厂情景引入乙烯的工业生产,导出对乙烯的结构回顾,及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成聚合反应及成环反应,为以乙烯、乙炔为原料合成生活中常见有机物提供思路。
总之,四位老师的研究课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情景教学、小组学习等,是“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的尝试实践。(推送人:刘昶 审核人:教育发展中心-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