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师的声音 了解国际英语最新教育研究成果和动态 报道之二
2018年7月20日,2018 TESOL中国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如期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英语教育”。上午首先是开幕式,然后是三位国内外专家带来的主旨演讲(Keynote Speech)。下午是围绕着大会总主题的分议题系列活动。
开幕式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岩松主持的,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世界英语教师协会2017-2018主席埃斯特尔容(Ester J. de Jong)等分别致辞。各位发言人呼吁英语教师们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内涵,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将外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联系起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外语教育。
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国英语教育?在接下来的主旨演讲中,专家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指导和启示。香港大学名誉教授、阿纳海姆大学杰出研究教授、TESOL前主席大卫·纽南(David Nunan)教授在自己《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出版30年后又重新回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历史,阐明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以及在中国实施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后,如何将这一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标准融合起来,真正帮助学生发展。
图一: TESOL前主席大卫·纽南(David Nunan)教授
接下来发言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TESOL前主席埃斯特尔?容(Ester J. de Jong)。她提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人文交流的日益深化,英语教育也将经历迅猛的发展。迈进新时代,我们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等将经历不断的新变化。那么教“英语”的新内涵是什么呢?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呢?母语或第一语言对英语学习真的只是负迁移作用吗?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问题,让我们对英语教育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
图二:TESOL前主席埃斯特尔容(Ester J. de Jong)教授
如果说前两位外国学者是从学科和世界范围内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宏观的介绍,那最后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则落地中国,谈起了学生们对英语教材的回忆教会了我们什么?程教授以Paper Presentation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研究的初步成果,话题轻松欢快,上午的会议在大家意犹未尽中结束。
图三: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
下午的分会场会议向参会者展示的是各位英语专家、学者们在英语教育不同方面的创新、突破、心得、研究成果。参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很多人都表示对无法同时聆听所有的报告遗憾不已。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差异,清华大学的崔刚教授从神经可塑性角度给出了全新的阐释。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如何培养语言意识。而信息技术给中国的英语教育也将带来更多更大的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探究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方式的演变过程,并展望了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学新范式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河北省唐山市教研室教研员田民老师带来了一场网络教师共同体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报告。江西文清外国语学校的高彬老师则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新课程标准刚刚发表不久,各分会场上关于其解读及实践也令聆听者豁然开朗。第一天的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梁晓)
图四:分会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