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学习 在课程中交往
——2024年江北新区“幼小科学衔接”专题研讨活动在长城小学举行
深秋带着沉静和内敛,为寒冬铺平了道路,又对来年充满了希冀。秋日之美在于积蓄和期许,教学之美在于钻研和提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为江北新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2024年11月12日上午,江北新区“幼小科学衔接”“在游戏中学习 在课程中交往”专题研讨活动在南京市长城小学举行。
活动特邀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史春妍,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小幼部袁菲部长和范有凤副部长、幼教丁宇清和小学(低年级)数学研训员解天霞老师指导。新区各小学分管领导、一年级教师代表以及部分幼儿园业务园长、大班教师代表等现场观摩。
活动分主会场和分会场两个场地同时开展。
主会场由南京市长城小学孙洋慧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语文《小书包》。孙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己:我会猜文具——我会识文具——我会读文具——我会写文具——我会读课文——我会爱文具。教学中,孙老师还采用字理识字、图片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培养学生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语文学科育人的目标。
南京市葛塘中心幼儿园赵俊老师执教了与《小书包》文章主旨相关的大班语言课《文具盒变小医院》。赵老师通过分段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文本情境,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文具的心情,并迁移到自身,使他们懂得:平时经常见到的铅笔、橡皮等文具,如果使用不当也会让文具盒变成医院,小朋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文具。
分会场由葛塘中心小学王美云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在情境图中数一数、用学具摆一摆、在生活中找一找等多样活动感知“9添上1是10”,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从直观到抽象地认识数字10,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练习时,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表达10的几种组成,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南京市长城小学严春霞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音乐《牧童谣》。在严老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学生很快进入到牧童放牛的情境中。教学时,严老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参与任务,帮助他们感受体验音的高低与长短。在用小乐器伴奏时,她又组织学生配合采用手势代替三角铁和双响筒,用不同节奏为歌曲伴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
活动第二环节,分别由南京市长城小学张石娜老师、长城幼儿园吴桂云园长作主题汇报。张石娜老师汇报的主题为“科学衔接,助力生命拔节生长”,分别从六个方面展开:熟悉校园环境,衔接心理接纳;夯实课堂要求,衔接常规养成;巧用游戏互动,衔接学习兴趣;多种识字方法,衔接识字兴趣; 引导多元评价,衔接能力发展;家校协同育人,衔接读书习惯。与此同时,张老师结合孙洋慧老师《小书包》的课例,指出了课前准备和调整坐姿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采用口诀识字等方法对于激起学生识字兴趣的重要性,运用开火车等学习游戏对于调节课堂氛围的帮助等。最后张老师还结合长城小学入学典礼的系列活动强调了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为小学如何做到幼小科学衔接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吴桂云园长汇报的主题为“幼小衔接零距离,多措并举共成长”,分别从五个方面展开:顶层视角,理念先行——找准幼小衔接切入点;教师视角,专业引领——更新科学衔接落脚点;儿童视角,感知体验——形成经验衔接助力点;家长视角,理解合作——达成科学衔接共赢点;课程视角,资源整合——拓宽科学衔接生长点。汇报中,吴园长通过一段有趣的视频,展示了长城幼儿园举办带领学生认读甲骨文字、体验活字印刷术等活动,帮助儿童认识有趣的汉字,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专家点评环节,特级教师史春妍指出:幼小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零起点不等于零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挑战性又可以够得到的目标。“玩耍是学习的关键中介”,老师们要做到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好玩中学习知识,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这些可以通过为儿童提供安全且民主的课堂环境等途径来实现。我们还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关注儿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史特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珍视儿童对我们的爱,用心去爱学生。”
活动最后,袁菲部长做活动总结。袁部长对史特的观点深表赞同:“幼小衔接”是孩子身心教育时间段的转变过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在不同的时间段针对学生身体、心灵、生理不同的变化进行考量,降低目的性、吸引学生兴趣、提升教育魅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习惯,从而达到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一重要阶段的过渡。同时,袁部长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如幼儿园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开火车游戏等方式来回答问题,增加每个孩子在课堂的参与度,避免集中式发言和拖音的现象;又如入学时可以让一年级新生自己绘制写有自己名字的席卡,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放手让学生去发展等。(撰稿:陶江亭 第一审核:李翔/徐庄敏/付义衡 终审:教育发展中心-范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