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研讨 打开教育信息化 新样态
当人工智能与教学教研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12月29日,人工智能助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举行。南京、徐州、淮安三市教育教研工作者汇聚一堂,针对教学教研数字化转型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活动由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徐州市电教与装备发展中心、淮安市电化教育馆联合主办,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及浦口外国语学校承办。主要目的一是检验南京市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成效,通过邀请徐州、淮安等地专家给予指导,二是在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的牵头下研究建立省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可行性。
数据画像,教学教研智慧变革
活动中,浦口外国语学校教师周屹洵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英语课例展示,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春节的文化之旅。但是,要如何评定课程效果?课程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又要如何优化课程设计和实施?依托人工智能,当前,这些教研活动中的关键问题有了“新解答”。
近一年来,新区以“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为抓手,推进教学教研活动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以智能摄像机进行教学行为的全程记录,凭借AI及数据分析形成教学报告及教师能力矩阵图,视频回溯切片再现教学现场……央馆智能研修平台通过监测教学行为描摹出教师画像、教学画像,为深度教研及教学改进提供智慧支撑。
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为“镜”,周屹洵的课例有了客观的衡量尺度。“通过解读分析教学报告,可以看到本节课学生参与和文化体验等方面有待加强。”浦口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团队进行现场总结、点评,数据赋能的智慧研修改变了以往田野观察的教研方式,教师透过客观的数据度量,进一步“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一节课的总结优化到一类课的经验共享,从个体教学的描摹分析到整体教师教学的综合比对,传统的教研流程在重塑,范式在变革。
与时代握手,江北教育信息化持续加载
紧随时代步伐,主动变革。江北新区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区,借助央馆智能研修平台试点应用,逐步形成“一体三线四备五环节”区校一体化教研工作模式,即一体化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教师、学校教研团队、区教研专家“三线互动”,以实证数据为参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通过备课、授课、评课、研课、反思提升“五环节”不断优化教学,形成了“精准、协同、融合”的智能研修江北特色。
同时,新区在9所学校开展智能研修平台试点,今年以来共计2878人参与智能研修教研活动,形成课例100多节,其中精品展示课例10节,3所试点校已基本常态化使用智能研修平台。今年,新区还建设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体验中心,作为区域智能研修空间,为提升教师智能教学能力提供丰沃土壤。5月份,《基于智能研修平台的区域精准教研行动》成功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江北正不断探索智能时代下的教研新路径。
三市共聚,研讨交流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用新技术指导新实践,活动现场,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曾祥翊带来《人工智能赋能教研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智能精准教研》主题微讲座,阐述了智能化背景下的教研破局之路。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陈平进行活动总结,全面展现了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
而创新路途上不乏荆棘,数据信度、效度的判定,教师内驱力及新习惯的培养,智能研修生态的塑造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释疑和探究。以活动为思想碰撞的平台,来自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的试点区、校及教研人员通过交流发言、沙龙研讨等环节,分享经验做法,集中探讨智能研修的优化提升路径,并对智慧教育的未来进行前瞻解读,思想花火在江北迸溅。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与学的能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节点和环节。本次跨区域协同联合教研致力于用“有温度”的技术推进“有温度”的教育,打开课堂教学的“黑匣子”。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之中,江北也正稳步迈进,探索智能转型的“密码”,全力助推师生共同成长及教学教研的高质量发展。(撰稿/审核:教育发展中心-沈乃飞)